纪要|【邀访学者论坛】金以林: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共产国际的解散
2022年9月6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三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一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与线上平台同步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金以林作主题报告,题目为:“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共产国际的解散”。第十三期邀访学者李成晴、孟宪实、潘光哲、孙卫国、唐克扬、万海松、王振忠、徐欣、应星、张小刚、赵晓力、Keith Adam Woodward,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奇生,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谢侃侃,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副院长杨弘博、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
邓小南院长为金以林老师颁发邀访学者聘书
一、对共产国际解散的态度
论坛伊始,金以林老师介绍了共产国际解散的背景以及国共两党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共产国际1919年成立,1943年解散。它主动解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战期间斯大林为缓解苏德战场的压力,迫切希望英美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7月9日,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
▴
1943年5月26日《解放日报》报道了共产国际解散的消息
共产国际的解散,打破了国共两党自皖南事变后维持了两年多相对平静的状态。对毛泽东和蒋介石来讲,是求之不得的意外惊喜。5月20日,毛泽东收到共产国际征求意见的电报后,就兴奋地表示:“我就主张不要这个机构。”同样,蒋介石也是异常激动,在日记中写道:“莫斯科第三国际宣布解散,此实为二十世纪上半期史之惟一大事,殊为世界人类前途幸福庆也。而吾一生最大之对象,因此消除。”
二、蒋介石闪击延安的布置与放弃
5月26日,中共中央正式答复共产国际,明确表示同意解散共产国际。同时,针对国民党有可能作出的反应,毛泽东提醒党内干部特别要加强团结:“一是整顿‘三风’;二是审查干部;三是保存干部。如能实施上述各项,不犯大错,我党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
八路军某部战士在学习整风文件
蒋介石首先想利用这一机会,武力解决中共,并命胡宗南加紧布置闪击延安。同时,允许在重庆的周恩来、林彪回延安,认为中共内部已分裂,甚至认为毛会加害周恩来等人。此后,蒋介石放弃“闪击延安”时,还在日记中自我安慰道:“匪部干部之间及其上下已离心离德,只要我持之以久,匪必不待我攻而自灭,若我讨伐则反促其团结。”
三、加强一元化领导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共产国际的解散前后,几乎同时加强了对党内的一元化领导和思想统一。
自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逐步确立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但真正从组织上全面行使权力,是在共产国际解散前后。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调整中央领导机构,推定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书记处主席,并在更大范围内对王明开展党内批判。对党外和国际,毛泽东针对蒋介石3月出版的《中国之命运》进行系统批判。这种对蒋介石的半公开批判,是自抗战爆发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正是在这一时期,王稼祥、刘少奇先后提出“毛泽东思想”,中共开始着手筹备召开党的“七大”。
▴
蒋介石著《中国之命运》
在此期间,蒋介石也将国家元首“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再次拿到手。早在1931年国民党宁粤对峙期间,蒋介石被迫辞去“国府主席”,由林森继任。1943年8月1日,林森病逝。当日夜间,国民党“中常会”选任蒋代理国府主席,随后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一改主席仅为国家礼仪象征,转而直接掌握一切大权。从此,蒋介石不但以国民党总裁、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总揽党政军大权,并再次获得 “国民政府主席”的桂冠。
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论述了他对战后中国的设想。蒋介石对此书相当看重,不仅希望以此统一国民党思想,还希望影响全体国民,他甚至在日记中写道 “令中心小学与中学,每班必备”。蒋介石在确认共产国际解散的6月期间,一大工作重心就是修改《中国之命运》。他在日记中提到“修校中国之命运第二版”,多达16次之多。
四、对国际事务的不同判断
苏日战争是否爆发、英美对华态度,都直接影响着国共关系的发展。毛泽东、蒋介石对此的认识是一致的:影响国共关系的核心,是苏日战争是否爆发。但对结果的判断,两人却是不同的。
毛泽东判断日苏战争可以避免。1943年3月,毛在政治局会议上讲:“日苏不战是世界局势的一个枢纽,国共关系要看日苏关系的变化。”而蒋介石的判断则是日苏战争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可最终迫使苏联放弃对中共的扶持。特别是在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以实际论,倭必攻俄无疑。”
▴
已公开的部分蒋介石日记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自共产国际解散后,蒋介石秘密派遣何应钦、白崇禧到西安与胡宗南策划进攻陕甘宁边区。然而蒋期待的苏日战争并没有实现。7月2日,就在胡宗南布置妥当之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接倭谋与俄根本妥协之报,顿觉忧郁。”同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在邀请他参加中、美、英、苏“四巨头”会议,而“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成功,对欧第二战线从此开始。”蒋介石不得不考虑盟国的因素,最终决定撤军。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面对日本侵略的扩大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国共双方都有合作的需求,但各有怀抱。毛泽东期望在民主的旗号下取得中共政权、军队合法化;蒋介石则借国家统一的旗号,强调政权、军队一统化。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立即放弃同国民党的谈判。蒋介石虽想借此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又不得不考虑盟国的态度,而擅自对中共大打出手。
在国际战略方面,毛泽东和蒋介石最大的不同是,毛更强调独立自主。抗战时期,毛泽东成功摆脱了曾对中共有过巨大帮助而又有着强烈束缚的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而蒋介石则更多地将中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同盟国身上,相对较少关注国民党自身建设。正因为如此,蒋在处理国共关系时,一定要围绕着国际背景反复权衡,比较得失。毛泽东在处理国共关系时,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局势变化,服从、服务于国共关系的发展。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王瑞